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負責任供應鏈:全球勞工權益與盡職調查典範與策略」工作坊(2025/03/29)

114/03/29

「負責任供應鏈:全球勞工權益與盡職調查典範與策略」工作坊(2025/03/29)

 

國立中山大學策略與人力資本研究中心於114年03月29日舉辦「負責任供應鏈:全球勞工權益與盡職調查典範與策略」工作坊,聚焦企業如何兼顧營運與勞工權益,確保供應鏈的永續發展。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同時也是本中心主任陳世哲教授於開場時強調,該議題已成為國際趨勢,現場來自產官學界的專家積極參與,展現高度關注,研究中心未來也將持續推動產學合作,為勞工權益與企業責任提供更完善的方案。

 

深入解析全球勞資互動與供應鏈勞權挑戰

本次工作坊第一場次邀請來自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的潘世偉教授,深入探討全球勞資關係與供應鏈勞動條件的關鍵議題。作為台灣勞動部首任部長,潘教授強調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對台灣勞動市場的影響,並指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然而,隨著供應鏈發展,勞工的基本權益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低薪、超時工作、非典型就業及強迫勞動等問題。潘教授以孟加拉大樓倒塌事故為例,揭示了全球品牌商在勞動條件監督上的不足,並強調傳統的企業社會責任(CSR)已無法應對當前問題,企業應轉向人權盡職調查(HRDD),將人權納入決策考量,對整個供應鏈進行全面監督,保障勞工權益。
最後,潘教授強調,台灣企業應提升策略性思維,將人權議題納入決策考量,以強化因應國際供應鏈變革的能力,並促進與勞工及社會關係人的信任,更提醒企業在拓展全球市場時,必須更加重視跨國勞動關係與社會責任。

 

 

供應鏈勞動權益與法規發展:深度解析國際趨勢

在第二場次中,由中興大學法律學系洪瑩容教授帶來供應鏈勞動權益的法規趨勢與企業應對策略的深入探討。洪教授強調雖然法律具有地域性,歐盟法僅適用於在歐盟設廠或營利的企業,但隨著人權盡職調查(HRDD)機制的推動,其影響已超越歐盟,台灣企業亦無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洪教授以德國BASF與福斯汽車(VW)等為例,說明企業因供應鏈涉及新疆人權議題而面臨風險,儘管內部稽核未發現人權侵害,最終仍因人權爭議而撤出。他強調,區域性人權問題可能影響整體供應鏈,企業須強化盡職調查,以降低法律與商譽風險。
洪教授進一步分析,德國已從軟法(如聯合國全球盟約、SDGs)轉向硬法,要求企業承擔更多人權責任,甚至填補跨國法律監管的缺口。然而,執行上卻面臨挑戰,例如供應商若因違規失去訂單,可能導致大規模失業,或迫使企業轉向法規較寬鬆的地區。此外,HRDD雖設有罰則,但針對未具直接契約關係的間接供應商仍存有執行上的阻礙。

 

供應鏈勞權與人資數據:連結國際規範與企業揭露的策略應用

第三場次座談會「人力資源數據與供應鏈勞權盡職調查」首先由中國文化大學戴曉惠教授以「企業資訊揭露的框架規範」為題,聚焦企業資訊揭露與國際人權規範。戴教授說明,企業應依循國際勞工公約(ILO)、聯合國全球盟約(UNGC)、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國際準則,履行社會責任(CSR)與環境、社會、治理(ESG)義務,保障勞工權益並強化供應鏈管理。現行主要揭露標準如社會責任國際標準(SA8000)、社會責任指引(ISO 26000)、全球報告倡議準則(GRI)及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準則(SASB),可協助企業提升管理透明度與評估營運影響,並因應MSCI、DJSI、FTSE Russell等評級機制要求。她特別指出,歐盟近期推動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要求企業審查供應鏈中人權與勞動條件,並負起法律責任,對有意進軍歐盟市場的台灣企業具高度影響。
接著由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的劉念琪教授以「勞動人權盡職調查與人力資源數據」為題指出,人權盡職調查(HRDD)應具備動態調整能力,因應不同背景與時機,避免過度依賴靜態的合規清單。隨著全球企業永續與ESG要求趨嚴,資訊揭露已從傳統CSR報告轉型為具治理意涵的動態管理過程。劉教授強調,HR在永續議題中應重新定位角色,不僅回應揭露範圍的擴大,更需透過數據支撐決策,作為預防風險的機制,進而建立可信賴的溝通基礎。此外,劉教授也介紹美國Cornell大學Global Labor Institute(GLI)提出的指標,提醒企業面對多元評估標準與產業差異時,應釐清各指標背後的意涵與潛在影響,避免形式化作業,方能真正發揮資訊揭露的治理效益。

 

 

企業如何面對供應鏈中的勞動人權挑戰?實務經驗帶來關鍵啟示

最後一個場次邀請到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莊于葶副總經理,以「供應鏈勞動人權管理實務分享」為題,從顧問角度深入解析企業如何落實人權盡職調查。她指出,企業營運普遍涉及人權風險,有效的人權管理應遵循「風險識別、預防補救、營運整合」三大原則,並透過教育訓練、風險評估、審查與揭露等程序,涵蓋企業內部與整體價值鏈中所有利害關係人。
莊副總強調,人權管理不應止於應對風險,而應前瞻性地從預防與補救出發,以降低潛在衝擊。她以迪士尼與沃爾瑪為例,說明其如何透過供應商行為準則、驗廠與申訴機制,積極管理生產鏈勞動條件。企業亦應與供應商展開實質議和,共享風險評估成果並協助建構管理體系,從而提升整體供應鏈韌性。最後,她呼籲企業強化與利害關係人間的雙向溝通與資訊透明,落實人權管理制度,以實現永續經營與企業責任。

 

 

本次「負責任供應鏈:全球勞工權益與盡職調查典範與策略」工作坊透過四場次、五位專業領域講者的豐富分享與深入討論,從政策法規、國際規範、資訊揭露到實務經驗,全面剖析全球供應鏈下的勞動人權挑戰與企業應對策略。與談者強調,面對日益嚴格的國際監管與社會期待,台灣企業不僅需建立完善的盡職調查制度,更應強化跨部門協作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將人權與永續議題內嵌於企業治理與經營決策之中。唯有及早因應,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穩健前行,實現企業責任與永續發展的雙重目標。

 

活動其他照片

 

謝謝您的支持!

瀏覽數: